ET币是以太坊经典(EthereumClassic)的代币简称,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起源于2016年以太坊网络因TheDAO攻击事件引发的硬分叉。作为坚持原始链的产物,ET币继承了以太坊早期的智能合约功能与去中心化原则,其核心特性包括抗审查性、不可篡改的交易记录以及PoW(工作量证明)共识机制。总量采用与比特币相似的减半机制,区块奖励从初始的5ET逐步递减至约3.2ET,总量趋近于恒定但无硬性上限。这一设计既保留了稀缺性,又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确保了网络安全性,成为区块链领域“代码即法律”理念的代表性实践者。
ET币展现出独特的韧性。区块链技术向物联网、供应链管理等实体经济领域渗透,其智能合约功能为去中心化应用(DApp)开发提供了稳定基础。2025年ETC网络已吸引多家机构探索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应用,特别是在跨境支付和分布式存储场景中表现活跃。技术升级方面,社区正推动与以太坊生态的跨链互操作性,并研究混合PoW/PoS机制以提升能效。尽管面临新兴公链竞争,但ET币凭借历史积淀和矿工社区的持续支持,在加密货币市值排名中保持前三十,长期价值受到传统金融机构的逐步关注。
与多数分叉币不同,ET币通过拒绝回滚交易彻底践行了去中心化理念,这为其赢得了“数字时代黄金标准”的声誉。2025年机构持仓报告显示,作为少有的同时具备智能合约功能与PoW安全性的资产,ET币被部分对冲基金纳入抗通胀组合,与比特币形成互补。链上其日均交易量在熊市中仍维持3亿美元以上,流动性优于同类分叉项目。较低的网络拥堵和交易成本(平均Gas费仅为以太坊主网的1/使其在DeFi清算、小额高频支付等场景具备成本竞争力。
使用场景的多元化是ET币的另一亮点。除作为价值存储媒介外,其在供应链溯源领域已有成熟案例:美国农产品公司AgriChain利用ETC网络追踪谷物流转,将信息上链时间缩短至12秒。游戏行业则青睐其不可篡改特性,韩国开发商Wemade将部分NFT资产锚定在ETC链上以确保稀缺性。再质押协议的兴起进一步扩展了生态,用户可通过Lido等平台质押ET币获取年化4%-6%的收益,这种“生息资产”属性正在吸引传统理财资金入场。
彭博社2025年加密年报ET币的“固执”既限制了其短期爆发力,却也构建了差异化的护城河。CoinDesk分析师认为,尽管Layer2生态发展滞后于ETH,但其基础层的稳定性在金融、政务等高风险场景中反而成为优势。争议焦点集中于能源消耗问题,但开发团队“绿色矿池”计划(通过可再生能源认证)正在改善这一形象。灰度投资将其列为“Web3基础设施指数”成分资产,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传统资本对这类坚守初心的区块链项目的重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