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展示捕获的马鲛鱼。郭戟铠摄 浙江日报讯“忙了一夜才捕到了5条‘鰆鯃’,油费都亏进去了。”4月18日清晨,浙江鄞州船老大蔡薛华回到象山港咸祥码头,脸上写满了失望。 “鰆鯃”是宁波当地渔民对蓝点马鲛鱼的专称。过去,“春事刚临社日,杨花飞送鲛鱼”,清明前后,体色银亮,身具蓝黑斑点的洄游性鱼类蓝点马鲛生长成熟,回港产卵。作为浙江传统的春令海鲜,曾经的马鲛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广受食客欢迎。 如今,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不期而至。近年来,蓝点马鲛的捕捞强度虽成倍增加,重要产区象山港的捕捞量却不增反减。受酷渔滥捕、洄游通道受阻等影响,蓝点马鲛正陷入资源量锐减的窘境。 资源衰退临界状态 蔡薛华从事捕捞30多年,现在的渔船已经装配有100顶3层渔网,是比较大型的马鲛鱼捕捞船只。船越造越大,捕到的马鲛鱼却越来越少,“10多年前船的捕捞能力还不到现在的一半,但一夜捕上2筐100尾马鲛鱼根本不在话下。”蔡师傅说。 据象山港蓝点马鲛国家级海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调查数据显示,在网具加长、捕捞强度加倍的情况下,目前象山港单船蓝点马鲛的捕捞量为3至4吨,而以前单船捕捞量可以达到6吨。 “更让人担忧的是蓝点马鲛的种质资源正在退化。”保护区渔业高级工程师郑春静说,目前捕上来的蓝点马鲛个体呈现出越来越小的趋势。30年前,洄游象山港海域产卵的蓝点马鲛平均体长630毫米,而近年来体长缩短至532毫米,个体平均体重更是从1900克下降至1474克。马鲛鱼的鱼汛期也从原来的3月至7月,缩短到了现在的3月到5月。 研究发现,蓝点马鲛还出现了性成熟明显提前的现象。产卵群体组成趋于不稳定的状况,这意味着资源已经呈现捕捞过度的现象,持续下去种质将出现退化的危险。 洄游通道天罗地网 2010年宁波获批成立了象山港蓝点马鲛国家级海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对蓝点马鲛进行研究保护和增殖放流。渔业专家仍忧心忡忡,目前蓝点马鲛种群数量正处于临界状态。若再不控制捕捞强度,进行区域保护,蓝点马鲛有可能步东海大黄鱼的后尘,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 保护区渔业专家认为,捕捞强度大幅增加,酷渔滥捕是造成蓝点马鲛资源衰减的重要原因。“以前渔船网具500米算长了,现在都1000米了。”鄞州区渔业站站长薛聪顺说。为了增加渔获,渔民们加长渔网的同时,网孔也越放越小,20年前网孔15厘米上下,现在下降到了9厘米。 作为洄游性的鱼类,进港产卵和出海索饵的洄游通道是马鲛鱼种群繁衍的命脉。然而,现在蓝点马鲛的路上有天罗地网。无论是春季回港产卵,还是夏秋出港摄食,从象山港到东海,一路上步步惊心。据分析,受几年来马鲛鱼价格上涨影响,一批捕捉其他鱼虾的船只,改捕马鲛鱼,致使大量马鲛鱼在进入象山港前的洄游路上已经被截捕,这是象山港马鲛鱼捕获量锐减的另一个原因。 生态修复任重道远 除了蓝点马鲛外,银鲳、棱鲻、梭鱼、舌鳎等鱼类,都曾经是浙江沿海渔民的丰年记忆。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过度捕捞、环境变化等影响,这些鱼类资源枯竭,数量锐减。 如今,棘头梅童鱼、黑鲷等资源尚有一定的资源量,但仍处于衰退边缘。其他诸如野生大黄鱼、鳓鱼等资源,现在已经很少捕获,成了渔民口中追忆往昔的谈资。 近年来,“一打三整治”工作火热开展对东海海域渔业资源的恢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蓝点马鲛海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成立后,也成功实现了马鲛鱼的人工繁殖,并进行了积极的增殖放流。 渔业专家强调:“渔业资源的恢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单纯的增殖放流对蓝点马鲛的资源恢复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重要的是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而这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 蓝点马鲛以小鱼小虾为食,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其他渔业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与蓝点马鲛的资源恢复息息相关。 蓝点马鲛的洄游通道涉及东海沿岸多个地区,马鲛鱼洄游繁殖期间,各地区之间能否协同保护,留给马鲛鱼一条顺畅安全的繁衍生息大道?